当电动化转型需要用“砍标”“随波逐流”来表达诚意,那么,这件事的结果或许注定了不会那么尽如人意。2025年慕尼黑车展上,奥迪一次性带来A5L、Q6L e-tron、E5 Sportback等诸多新车,其中,E5 Sportback更是直接“换标”。而其他德系车也纷纷在设计上搞“创新”,向着“中国化”靠齐。虽然看上去是为了更好的融入中国市场,与中国自主品牌“对决”,但值得思考的是,这样的设计变化,真的是中国汽车消费者想要的吗?德系车的竞争逻辑又是否真的正确呢?

设计“DNA”大变样

近几年,德系车的电动化转型效果一直不算太好。即便2025年诸多合资车企在电动化转型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但德国车企在华加速失去光环的态势并没有发生什么转变。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德系传统豪华今年的成绩表现,根据相关数据,奥迪上半年交付量同比下滑 10%,不足 28.8 万辆,其中纯电车型更暴跌 24%,仅售出 7897 辆;保时捷跌幅高达 28%,半年交付量仅 21302 辆;奔驰下滑 14% 至 29.32 万辆;宝马与 Mini 合计销量下降 15.5%,约 31.79 万辆。

如果想要在中国汽车市场立足,德系车企就必须想办法抓住中国汽车消费者的眼球。至于如何操作,大多德系车企首先在设计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前几天的慕尼黑车展上,奥迪甩出奥迪Concept C概念车,并且带来了“砍标”款E5 Sportback,似乎在对外界宣布:奥迪现在“不一样”了。

而宝马亮相的新世代BMW iX3,以及奔驰全新MB.EA纯电平台打造的纯电GLC,也都用颇为“奇特”的设计,在向外界传递“德系在向中国用户靠拢”的信息。而问题是,当中国网友们“刷新下限”“丑哭了”“一言难尽”等评论在网络上刷屏的时候,德系车的“创新”效果似乎并未达到预期。

德系“灵魂”还有吗?

不管是中国车圈,还是全球车圈,大家对“灵魂”的在意程度一直不低。即便这几年大家一直吐槽德系车在电动化转型上不够积极,但对于德系经典设计,依旧保持着非常高的敬意。这也是BBA车企虽然电动化转型效果不佳,但在燃油车领域还是保持了较强竞争力的原因。而现在,奥迪 E5 Sportback直接去掉了四个圈,更别提什么经典设计基因了。说好听点属于拥抱电动化,事实上,遮住“AUDI”几个字母,恐怕大家连这是谁家的车都认不出来。

宝马的设计也好不到哪里去,就拿新世代BMW iX3来说,虽然车身和车尾简约的感觉,包括隐藏式门把手等设计都很有“电动气质”,但像“变异”一样的发光鼻孔,很让人怀疑其设计团队是不是进入了友商安插的“间谍”。

而奔驰依然没能和自己“和解”,既想和年轻群体靠近,又实在拉不下脸。纯电GLC直接把“星徽”焊在脸上,滑溜溜的造型直接被大家戏称为“电动大鼠标”,而其最吸引人的沉稳、威严、豪华气质,等于完全被“砍掉”了。BBA们带头撬动德系设计“基因”,想靠近年轻群体以及新能源消费者的心思没错,可惜的是,亲手砍掉自己的设计“灵魂”,德系车显然没能理解中国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竞争逻辑可能“错了”

“四环标承载着燃油时代的荣耀,却也束缚着电动化的手脚。”奥迪中国总裁罗英瀚在解释“AUDI”这个新标识时所说的话,其实也进一步暴露出奥迪在部分发展思路上的问题。2023年奥迪在华电动车占比不足8%,远低于中国本土品牌超80%的新能源份额。奥迪上半年财报显示,在包括香港地区在内的中国市场,销量为287600辆,同比下滑10.2%,其中纯电车型销量为7897辆,同比下滑23.5%。如此销量,如果要说是奥迪四个圈和经典设计导致的,这多少都有点站不住脚。

当然,宝马、奔驰,包括其他德系车企也是一样,这些车企之所以未能在中国电动化赛道取得亮眼成绩,说到底还是电动化技术和电动化思路没能跟得上中国汽车市场导致的。过去几年,虽然诸多德系品牌表面上都要拥抱电动化,实际上推出的纯电车型并不多,甚至大多都是增程产品。这与中国自主品牌多动力发展与布局的进度,显然存在非常大的“落差”。

另外,德系品牌过往过度追求技术自研,鲜少与具有领先电动化技术的中国企业进行合作,这导致了这些品牌在智能、三电系统等技术上的落后,这才是影响电动化进程的核心。换句话来说,“砍标”“奇葩设计”等行为背后,意味着这些德系车企竞争方向的“偏航”。当思路出现问题,不知道德系车企们今年所展现出来的与中国企业积极合作的态度,又有几分“含金量”呢?

结语

德系设计“中国化”,与这些德系车企而言,既是一次创新,也是一场“去灵魂”的豪赌。说到底,德系车企想要真正俘获中国用户的“芳心”,还是要从核心技术层面下手。毕竟,中国用户在意的,并非是德系是否改变自己的经典设计,而是其有没有在综合体验上下功夫。

点赞(80) 分享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